自學
**大學教授沒辦法教你所有東西。**相對於高中,大學在一個學期內需要學的知識多了好幾倍,但是課程的時數卻少了很多。教授會在課堂上指出大致上的學習方向,剩下的細節與延伸則要靠自己自學。
舉我的「計算機程式設計」課程為例,教授的上課方式和高中非常不同,大致上的流程如下:
- 在上課之前閱讀完教授指定的課本章節。
- 在每週三小時的課堂中,教授會挑出約三題 Online Judge 上的題目,講解核心的概念,如遞迴、剪枝等。
- 兩週上課一週考試。
不難發現,教授真正做的事就是每三週的課程循環中講大約六題的題目,不包含基礎語法。學生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學基礎語法,上課聽教授講解重要的概念,接著回家做大量的練習。由於一學期就要把課本全部上完,課程量真的非常龐大,因此教授預估每週要練習十個小時,才能通過這門課程。
當然,這堂課是比較極端的例子,但我在這裡想表達的是:課程時間有限,教授沒辦法教我們所有東西,我們需要透過自學來得到完整的學習效果。
自由
大學相比於高中而言自由許多,除了人身自由外,選課自由也是很重要的一點。在高中以前,每一個科目都不見得是我們想學的,但因為這些科目都是基本學識,自然也沒有選擇的空間。儘管高中有了選修制度的出現,開始能夠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,但是基本上選擇依舊不多,只能從有限的選項中挑選。
情況到了大學有了改變,首先科系是自己選擇的,決定了接下來四年修課的大方向。課程很高程度會符合自己的喜好,使自己更有動力去學習。其次是選修課程,我可以選擇自己有熱情的科目學習。
舉外文為例,臺大許多科系的大一外文都不限英文,因此我選擇了我有興趣的日文,我常常會自己預習,沒有被強迫學習的感覺,而且學習效果也非常好。
自省
國中時,目標是考上好高中;高中時,目標是考上好大學;那大學之後呢?
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,這時候就要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了。我未來想要做什麼?我的興趣是什麼?我的目標是什麼?不再有人告訴我們答案,不再有人能夠告訴我們答案,我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、一個獨立的個體,必須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起責任。